通訊員 烏蒙 劉格格
一手握著傳統農具,一手舉著智能手機,陳昌余站在旬陽市銅錢關鎮的田野中,腳下是耕耘的沃土,心中裝著秀美的山水,思緒卻始終飄在“云端”。
這個土生土長的山里娃把對家鄉的深情化作助農的實際行動,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土地,用鏡頭記錄鄉村的美麗,用流量打開山貨的銷路,他既是農產品的推廣者,又是鄉土文化的傳播者,更是生態守護者。
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下,流量正成為農產品走出大山的新動能。如何讓深山里的優質農產品突破地理限制?陳昌余,用一部手機給出了答案。
在銅錢關鎮太山廟社區優秀農莊的熏制間里,這位被稱為“陳優秀”的年輕人一邊打包臘肉,一邊用鏡頭記錄全過程。無論是走村入戶收購農戶家的黑豬,還是用傳統工藝制作地道臘肉,陳昌余始終用手機記錄著每一個真實場景,讓手機連通深山與市場,讓更多人看到農產品的價值。
“前年剛開始做短視頻時,一條視頻就賣出近千斤臘肉。”陳昌余笑著說,“去年收購了100頭豬,效益不錯,今年計劃收購300頭。現在單是臘肉的銷量就超過80萬元了,再加上其他農產品,總銷售額已經破百萬了。”
如今在鏡頭前,陳昌余游刃有余,但他也經歷過一段艱難的摸索期。今年34歲的他曾輾轉于磚廠、建筑工地,也做過銷售、駕培教練。在安康城區做短視頻直播時,他敏銳地察覺到“三農”短視頻帶來的創業機遇,毅然返鄉創業。最初,他將賬號定位為“峽谷美食”,簡單直白地展示家鄉特產,但反響平平。直到記錄在峽谷搭建小竹屋的過程引發網友興趣,他才找準方向,將鏡頭對準鄉村生活場景,這一轉變讓他的視頻開始獲得可觀流量。
他最好的一條視頻點贊量達9萬,播放量達1600萬,一夜漲粉5萬,但成功的喜悅還未褪去,煩惱就接踵而來。他全身心投入視頻拍攝,但流量高峰過后視頻限流,辛苦付出看不見成效。挫折沒讓他退縮,他日復一日地堅持,用最樸實的鏡頭記錄鄉村,潛心研究拍攝內容,認認真真做好農產品。如今,他的每條視頻都能收獲百萬次播放量。
隨著視頻內容的日益充實、流量的穩步提升,陳昌余回鄉助農的初心終于“開花結果”。他帶動周邊120余戶村民戶均增收5000余元。他的助農方式始終秉持“實”字當頭,農戶家的豬養得好不好,臘肉熏得香不香,他都要親自上門看、親手摸、親口嘗,因為嚴格把控品質,才能讓農戶的辛苦付出得到更好的回報。
“我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整整兩年,一分錢收益都沒拿過。”陳昌余在助農過程中,堅持“三親”原則:親自上門看豬圈、親口嘗風味、讓顧客親自選。從一家到另一家,往往要跑上百公里山路,但他認為:“看見農戶腰包鼓起來,再累也值得。”
光賣貨還不夠,講好鄉村故事才能更長久。他的短視頻不僅展示商品,更講述產品背后的故事,畫面或許不夠精致,卻透著最本真的鄉土氣息。銅錢關的綠水青山給了他創作的靈感,他也深知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道理:“我不是網紅,銅錢關的山水才是。我的視頻流量全部都是被綠水青山和好的農產品吸引來的。跟我個人魅力沒多大關系,我不過是一個幸運的記錄者。”
站在新建成的供應鏈基地前,陳昌余描繪著更大的愿景:“這里將形成標準化生產鏈,打造銅錢關鎮的農產品品牌。”從單打獨斗到建設小型農莊,他正推動助農模式從“賣產品”向“樹品牌”升級。這種轉變,既源于他對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深刻理解,更源于他對鄉村未來的堅定信心——正如他所說:“流量會變,但好的農產品和真實的鄉土故事永遠不會過時。”